10月26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文章《何以盛虹——村企挺进世界500强背后》,深度报道盛虹32年的发展转型之路,多维度介绍盛虹从村办企业挺进世界500强背后的故事。
《瞭望》新闻周刊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为新中国最早的新闻周刊,承担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建设任务,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为报道全文:
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看江浙。江浙之间,以苏州、绍兴为核心的万余平方公里范围,曾集聚上万家纺织印染相关企业,可谓“日出万绸,衣被天下”。
1992年,乘着南方谈话的春风,盛虹控股集团诞生于江浙交界的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盛虹村,并以持续科技突破开启不断逆袭的产业传奇。
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对壮阔时代的回应,也是改革开放的斑斓缩影。32年间,从一家村办小厂起步,盛虹沿产业链一路向上,打通印染、化纤、石化、炼化、新能源新材料,成为“油、煤、气”三头并举、“芳烃”“烯烃”双线并进、上下游一体发展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矢志创新驱动逆链而上。盛虹不断在细分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努力把产品做到极致,拥有发明专利197项,牵头制订国际标准12项。
高质量发展背后是高效能治理。站在世界500强171位的新起点,盛虹紧扣国家战略布局产业,坚守创业实干初心,汇众智、聚众力、求突破,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次跨越“转型峡谷”
“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盛虹控股集团总部往北3公里,280多年历史的白龙古桥上,一副对联揭示了昔日“绸都”兴衰起伏的密码。
从“风送万机声”的一段和声,到成为“晴翻千尺浪”的全产业链擎旗者,盛虹不断创新发展三次跨越“转型峡谷”。
1997年,改制为民营企业的盛虹,经营规模200万元。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盛虹抵押所有资产,收购东方印染、坛丘印染等6家企业,让盛虹的规模快速做大。盛虹将机器、人员等重组、更新,实现细分产品专业化生产。“一厂一品”让各个分厂全部扭亏为盈,产值实现几何式增长。
成为印染行业领头羊后,盛虹开始谋划“下一步”。经过研究,盛虹控股集团董事长缪汉根决定深耕纺织行业,向上游化纤行业延伸发展。
彼时,化纤核心技术、定价权掌握在几家跨国公司手里。盛虹做化纤是零基础,怎么做才能成功?盛虹制定了“三不”策略: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
“做世界最细的纤维”,成为盛虹的目标。
当时,日本东丽公司保持超细纤维0.55分特(1万米重0.55克)的世界纪录。盛虹将目标锚定为0.5分特。
“没有能做到这种细度的机器,我们就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将原有设备一一拆解,对达不到精度要求的零件全部改造,成功生产0.5分特超细纤维。”缪汉根介绍,“之后,盛虹又不断试验和创新,首创环吹风技术,把纤维做到了0.15分特,刷新世界极限,我们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世界纤维产业版图由此改写。”
盛虹的第二次跨越,不仅结束中国对进口高价纤维的依赖,也让盛虹成为全球超细纤维技术和产能的引领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许多纺织企业歇工停产,盛虹凭借独具优势的超细纤维、弹性纤维,一年申请366项各类专利,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
站在行业之巅,盛虹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向更远处瞭望:能否往产业链上游再跨一步?
2010年,盛虹北上连云港,进军大炼化。广纳人才、引进设备、开拓市场……盛虹从零起步,一路闯关破障。2021年11月,第一船进口原油进入罐区,连云港盛虹炼化项目正式投产。
上百座反应器星罗棋布,百米高冷却塔矗立其间,港池接卸繁忙又井然有序……落子连云港14年来,盛虹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不断向石化产业链高端延伸,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具备EVA和POE两种主流光伏膜材料自主生产技术的企业。
第一次跨越从村办小厂成长为全球印染龙头,第二次跨越成为世界先进功能纤维领军者,第三次跨越抢占新能源新材料高地……盛虹像一只永不疲倦的羚羊,越跳越高、越跳越远,成为全产业链一体发展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逆链而上就像鱼跳龙门,风险极大。”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董事长梅锋表示,盛虹始终瞄准正确方向,踩准节点、把握机遇、奋力一搏,才能一次次跨越“转型峡谷”,书写产业传奇。
不做寻常产品
一粒粒晶莹剔透的颗粒,像珍珠一样在传送装置间流转跳动,让人眼花缭乱——盛虹石化旗下的斯尔邦石化EVA车间,每天产出数千吨高品质产品输送到下游光伏组件厂家。
几年前,我国EVA进口依赖比重一度高达78%,且价格昂贵。盛虹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将产品熔指从150克/10分钟提升至400克/10分钟,各项关键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际水平,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不创新,企业就无法生存。”斯尔邦石化副总经理张庆雨说,石油炼化产出大量乙烯,而世界范围内乙烯产能过剩,盛虹另辟蹊径,用乙烯制造高熔指热熔胶EVA,闯出一片天地。
创新求变深度融入盛虹发展基因。创业之初,正是靠着“手掌花”、仿羊绒印花等独家新品,盛虹从印染行业脱颖而出,积累第一桶金。“我们不敢也不能停止创新。”在盛虹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唐金奎看来,做企业好日子不会很长,一个新产品出来,5年就可能过剩,所以必须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目前,盛虹化纤产品的差异化率达到90%以上。
在盛虹,创新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追求,而是所有人的共同选择。
超细纤维如果不能及时均匀冷却,容易像面条一样粘成疙瘩。一个曾经做过瓦工的车间工人,尝试用陶瓷片把纤维丝隔开,意外发现冷却效果奇佳。技术团队抓住这一灵感,设计出隔热环,让纤维丝的冷却均匀度提升20%。如今,这项环吹风技术已在全球纤维产业广泛应用。
盛虹旗下国望高科生产车间里,研发实验室就在车间一角,科研人员时刻关注生产一线。“在盛虹,生产和科研紧密连接。”盛虹化纤新材料副总工程师边树昌说,研发人员至少要在车间干到值班长,要对生产一线需求了如指掌。他们扎根在车间实验室,每年要做200到250批实验,去掉节假日几乎每天都在做实验。
创新需要试错。高熔指热熔胶EVA研发中,一次试错的直接成本上百万元。两年“烧”了上亿元后,研发团队仍能不受干扰地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参数,最终用时四年攻克这一卡脖子技术。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全行业合作。盛虹牵头组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新材料领域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传统纤维丝是白色的,织成面料后要增加印染环节。该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项目负责人刘庆备一直想研发自带颜色的纤维,此前他在其他企业尝试10多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中心投入数百万元搭建中试线进行产品验证,仅用一年多时间,彩色纤维实现量产。
如今,该创新中心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汇集一批院士、专家、学科带头人,建立一整套技术创新供给体系,正在酝酿更多颠覆式创新技术和产品。
“用新思路找新出路,用新技术找新赛道,用新模式找新蓝海,加快从‘抢占市场’转为‘创造市场’,赢得发展主动权。”缪汉根说。
用创业心态做企业
多次到盛虹采访,记者发现这个世界500强与众不同:集团有5万多名员工,总部人员不到百人;极少开会,集团会议每月一次,通常一个小时结束;高管不配助理,中午食堂用餐,有事边吃边聊……
“像盛虹这样规模的企业,总部有个一两千人很正常。但我们一直防范‘大企业病’,努力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一线。”缪汉根说,企业创造价值在一线,决策需求也来自一线,要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指挥战斗,而不是让有权力的人闭门做决策。
市场风云变幻,盛虹以快制快。“我们追求极致的效率,今天拍板,明天就干。”盛虹石化总裁白玮说,由于扁平化管理,盛虹决策流程短、效率高,“一线研究透了的事情,可以直接跟董事长汇报,敲定后立即就能执行。”
决策快,执行更快。在泗阳基地,再生纺项目100天签约、490天投产,50万吨单体产能占全球40%;在灌云,总投资约158亿元的盛邦新材芳纶纤维项目3年间迅速推进,一期5000吨对位芳纶纤维将在今年四季度陆续投产。
快,但不轻率。从大运河畔的盛虹控股集团总部,到黄浦江畔的世界金融中心上海,盛虹广布网络收集全球信息,紧盯市场变化,为高效决策提供战略研判和专业评估。
快,有机制支撑。销售捕捉需求,研发跟进攻关,生产迅速跟上……事业部协同各环节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从销售发现新需求到生产出新产品,这个周期通常只需15天。
高效背后是务实。行政部总经理王帅告诉记者,盛虹的会议没有太复杂的议程,大多不需要做会议纪要,“只有难办的事才需要形成纪要由高管签批。”
“看准了人,就大胆用。”盛虹控股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郭东来说,盛虹既强调结果,又关注过程。通过充分授权让人才放开手脚做事,用工作结果评估管理人才、优化工作流程,让人的能力和工作模式都得以优化进步。“过程管控不是事无巨细点滴管理,而是重在风险管理、标准管理。盛虹努力培养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军。”
务实背后是盛虹与生俱来、保持至今的创业心态。董事长缪汉根至今自己开车上班,国内出差开会基本都是一个人;副董事长唐金奎凌晨三点半坐车从苏州出发,4个小时赶到宿迁工厂,和工人们一起吃碗面条,再去当地政府开会。能自己做就不麻烦别人、能现场解决的坚决不开会……在许多老员工印象中,他俩仍是拎起箱子就能跑遍全国的“缪厂长”“唐厂长”。
苏州金鸡湖畔,站在国金中心57层的盛虹全球运营中心俯瞰,姑苏繁华一览无余,时代脉动触手可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缪汉根、唐金奎等平时都在位于吴江盛泽的集团总部办公,只有举行重要活动、接待宾客时才到此。
不讲排场讲实效。盛虹各板块负责人多来自外聘,不少人都是行业翘楚,采访中他们感慨:盛虹只看实际业绩、不看PPT,感觉特别踏实、预期稳定。
完善企业治理,永远在路上。人岗不够匹配,推诿扯皮时有,内控精细不足……盛虹花巨资请第三方国际咨询机构系统诊断,发现仍有一些“大企业病”需要下力气解决。
“穿旧鞋走不了新路,更走不了远路。”缪汉根说,盛虹正加快探索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让想做事、能做事的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在服务全局中做强做大
第一次走进盛虹总部大楼,人们的目光总会聚焦一只巨大的青瓷碗——碗口直径超2米、碗底直径超1米、高0.86米,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最大瓷碗纪录。
走近细看,丝绸之路盛景徐徐展开。56个人物象征56个民族,72节铭文寓意盛泽镇72弄、垂虹桥72孔。
为什么要把“碗”作为企业图腾?“有了盛虹这只饭碗,大家就都有饭吃。”缪汉根坦言,这是当初创办盛虹的朴素初心,“另一层意思嘛,瓷碗易碎,需要每个员工努力工作,共同呵护好大家的饭碗。”
让每个员工“有饭吃”,盛虹做了很多。2017年,黄少鹏本科毕业加入盛虹石化,得益于公司提供的4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和10万元免息购房借款,工作两年后他就在连云港买房安家。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盛虹每年向员工发放租房补贴近1000万元、购房补贴200多万元。
双向奔赴让员工获得感满满。在盛虹的化纤和印染板块,工作满10年的员工分别达1975人、1751人,占比均超过20%。
让员工“吃好饭”,更和客户共发展。一次,盛虹准备从中东进口一批价值4000万元的乙二醇。正与客户商务谈判时,国际市场乙二醇价格突然大幅下降。盛虹完全可以按照现价重新谈判。令客户没想到的是,负责交易的商务经理说:“缪汉根董事长专门交代,让我们按照口头承诺的价格签合同。”
“中国人讲究一诺千金。让客户成功,我们才能成功。”缪汉根的决策逻辑特别简单,“大家都有饭吃,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成就客户,也成就对手。一个盛泽镇,走出盛虹和恒力两家世界500强,一个从印染起家,一个从织造起步,发展路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
“友商既有一定程度的竞争,也是相互激励的朋友,彼此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因为有了快速发展的友商,才有了更好更强的盛虹。”在缪汉根看来,盛虹好比一棵大树,与员工、客户和友商共同组成森林。“森林茂盛了,盛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不仅营造产业小生态,更顺应国家大时代。1992年,南方谈话带来改革春天的气息,盛虹应时而生;1997年,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盛虹改制民营;2010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盛虹启动虹港石化项目,开启从“一滴油”到“一根丝”全产业链发展;2018年,国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盛虹与上市公司东方市场成功重组;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盛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战略……
“没有伟大的时代,就没有现在的盛虹。”缪汉根说,复盘盛虹32年发展历程,每一个重要发展节点都离不开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支持。
从盛虹总部遥望白龙桥,清澈的红塘河水向东经黄浦江,最终汇入大海。
“展望下一个十年,盛虹将砥砺初心、埋头苦干,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人民需求中进一步做强做大,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缪汉根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凌军辉、杨绍功、陈席元